「致未來的卡戎」生命教育X藝術實踐活動側寫 feat. 國立中山大學
- 鹿鳴 呦呦
- 8月11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致未來的卡戎系列活動將以藝術實踐的方式在社區推廣生命倫理,與座落於鹽埕區的呦呦鹿鳴工作室共同合作籌劃,串連鹽埕在地的藝術工作室正白#ffffff、一坪書室一同協作,期盼讓中山大學師生以及鹽埕在地的社區居民,藉由此系列活動建構起與地方藝術文化工作之連結,一同在藝術創作中,展開屬於自己的倫理實踐與生命行動。
卡戎(Charon)是冥王黑帝斯(Hades)的船伕,負責划船將離人世的亡魂渡過冥河斯堤克斯(Styx)—這條河分隔了生者世和冥界。以致未來的卡戎(To Charon Yet to Come)為名,乃是向著那所有生命必將到來卻尚未到來之分隔狀態的一次言說行動。
一、藝術實踐與生命教育開幕座談
時間|2024/6/2(日)10:00-12:00
地點|呦呦鹿鳴工作室
主持人|楊婉儀(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
與談人|沈裕融(呦呦鹿鳴工作室主理人之一)、田欣以(陶藝家)、翁繡惠(纖維創作者)



二、肉身膠囊——容器陶作工作坊
我們嘗試與參與者一同深入思考「土」這一媒介的「承裝」與「崩裂/燒結」的生命意涵。神話多次借用「土」作為肉身的原型並非偶然,其可塑性、延展性、固著性與分解性等,皆指向生命在生、老、病、死等階段對於身體的感知與想像。從孕育我們生命那腳下的土、使孕育萬物豐饒成長的土、作為我們生活器物的土、搭建堡壘與建築體的土、再到繪畫與染織土等等,我們如何回到人類原始存在時期,面對這一存在與水/火之間在燒結與可塑媒材在物理上,以及所指向的精神性上的可能思考。
誠摯邀請參與者透過對「肉身膠囊」這一概念提出屬於你的想像,以及對容器中「空」的空間—它可以是保存、安置珍貴物(牙齒、相片、項鍊、書信等)的紀念居所,也可以是毛小孩、乃至於親人在離世遠行後的未來之家—的製作,一同在藝術創作中,展開屬於自己的倫理實踐與生命行動。
時間|2024/6/2(日)13:30-16:30
地點|呦呦鹿鳴工作室
講師|田欣以(陶藝家)

留言